返回頂部
舟山vi設計公司中泰證券首席分析師楊暢曾經提出一個辦法:用城市生活垃圾的“噸均GDP”來替代“人均GDP”。所謂“噸均GDP”,就是每噸生活垃圾所對應的GDP。
道理是這樣的: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,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差別不大,所以,人均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也應該差不多。一個城市在一段時間內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,就反映了這段時間的實際居住人口,包括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。
楊暢做了一個計算,舟山vi設計公司按2017年的GDP和常住人口,深圳的人均GDP比上海高出了45%;而根據城市生活垃圾計算出來的“噸均GDP”,深圳只比上海高出10%。這不太可能是因為深圳人比上海人更愛扔垃圾。最合理的解釋是,深圳的非常住人口比上海要多得多,他們沒有被算入“人均GDP”的那個分母當中。如果按“噸均GDP”來看,深圳的真實人均產出還是比上海要高,但差距沒有原來以為的那么大。
另外,楊暢還計算出,從2016年到2017年,西安、廣州、杭州、武漢這四個城市,雖然“人均GDP”漲了,但“噸均GDP”卻跌了。怎么解釋這個現象呢?這反映了,人口在向這四個城市集中,但還沒有充分就業,這些新增人口沒有創造足夠的產出,導致生活垃圾的增長比GDP漲得更快,所以“噸均GDP”下跌了。
舟山vi設計公司看,用生活垃圾數據來分析宏觀經濟趨勢,是不是很開腦洞。
其實,生活垃圾不只可以用來分析宏觀趨勢,還可以用來分析商業情報。在幾十年前美國的商業調查機構就開始這么干了。有一本經典的社科名著,叫做《垃圾之歌》,里面提到最早的、有據可查的垃圾分析案例,出現在1930年代。當時,美國費城一家面向大眾的都市報紙,想說服做湯罐頭的巨頭康寶濃湯在他們家報紙上打廣告。但康寶濃湯認為,他們的產品是面向富人的,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舍不得花錢買,打了廣告也沒用。